案例剖析
广西6·13群体性事件三个信息源的启示
时间:2014年03月10日信息来源:不详

    记者从广西南宁市公安局西乡塘分局了解到,2013年6月13日晚,该市友爱路立交桥下发生一起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滋事事件,引发群众聚集围观。

    这起追尾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,有三个信息源:一个是西乡塘警方的情况通报;另一个是媒体报道;还有一个是微博上大量自媒体的现场图片和信息。对比三个信息源,或能发现一些问题。

  警方情况通报的大致意思是:普通追尾事故,无牌照小客车司机负全责;警方控制司机,并打算将肇事车辆扣押拖走,可这时候,另一方——出租车方面以及围观群众阻止,并烧了肇事车辆。这会让人产生疑问:普通追尾事故怎么这么容易变成性质恶劣的群体性事件?既然已经被认定全责,警方也积极处理,另一方和现场群众怎么如此不讲理?这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吗?

  而媒体的报道是,追尾后,肇事司机不道歉还打人,引发群众不满;肇事车辆未悬挂车牌,但车上发现数副军牌,知情人说是假军牌,司机也非军人。媒体报道的信息更能让人感知原因,不像警方情况通报里所说,群众毫无来由地闹事——哪怕是误会,情况通报就是化解误会啊。

  网络信息更丰富。鉴于无法求证,网络传播也有些不理性,甚至一些消息可能不实,就不转述。但一些自称目击者的说法,看起来并非空穴来风。事实上他们如果接受媒体采访,说的其实就是媒体报道的内容。尤其是那些现场照片,反映的信息远远超过媒体正式报道和官方情况通报。

  对比了三个信息源,基本上可以看出问题所在。首先,社会矛盾激烈,群众情绪燃点低,这是大背景。这个背景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。其次,可以窥见:面对突发事件,政府如何应对,才能让真相跑到流言前面,平复社会情绪,这才是根本。

  谣言是怎么来的?不实传闻当然是基础,但更主要的是官方披露的信息不清楚。广西6·13群体性事件中,公众光看警方情况通报,都会打几个问号。这时候警方的情况通报就成了情况不通报,就会引导公众转向那些流言。或许警方通报是真的,但如何说服公众,这是一个问题;或许警方不便透露一些信息,但其他渠道呢,假如不能够消除公众的怀疑,而是相反,那么这样的官方情况通报还有什么意义呢?

  还好,南宁市公安局在14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更多的信息。比官方最早的情况通报稍微进步了一些。但要知道,晚一步等于晚千里。如何让真相跑到流言的前面,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道理,但落实起来,往往不那么令人满意。
 

(作者:未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