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山之石
服务送到田间 疙瘩解在基层 乡亲的“助理”李要春
时间:2014年03月09日信息来源:不详

    作为基层的一名公务员,34岁的李要春拥有一间大大的“办公室”: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镇周良庄村的整个村庄,都是他办公的地方。2010年以来,宝坻区试点推行“一站三中心”工作模式,在镇一级建立经济发展、社会事务、综合治理信访3个服务中心,每个村里设立综合服务站,并选派干部担任“村级事务助理”,与原岗位脱钩,专职驻村工作。通过竞聘,李要春告别了机关,来到了周良庄村。

  “你是办事的,而我是来办事的”

  一位镇干部对记者解释,村级事务助理相当于村里的“全科医生”,涉及三农问题的业务都要熟知。李要春的工作“特别杂”。他既要“协助”又要“监督”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处理村务,还要为村民代办宅基地审批、领取种粮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与政府相关的事务,“凡是和老百姓有一点关系的”,都在他的职责范围。邻里之间发生矛盾,也会找他调解,“他们认为你是干部,有能力给他们解决所有困难”。

  过去在机关工作,李要春偶尔“下去”办事,接触的村干部和村民多是客客气气,“陪着笑脸”的。可驻村以后,他找不到那种客气劲儿了。人们找他办事,说话直来直去,有的还会带着情绪。他理解那些不再客气的村民。“他不拿你工资,他会想着他的诉求。他认为你是办事的,而我是来办事的。他知道你是干部,可以代表政府,是和政府沟通的桥梁。”

  李要春到村后,首先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看问题,把自己当成村民,考虑他们不满的原因。村民贾瑞江对记者说,到镇上办事,总是“这个屋那个屋问的”,办起来不容易。李要春头一回跟大家见面就挺随和,主动打招呼喊“大哥”,大伙有事就直接找他了。而早前的驻村干部并非天天在村里呆着,大伙不怎么认识。

  “老百姓是最好的考官”

  李要春说,村级服务站设立后,老百姓来这儿办事方便了。但是如果自己只是坐在这里,还是跟大家没有感情,就像邻居相互不走动的话,也会变得生分,很多问题不容易解决。

  和许多村庄一样,周良庄村有个民间的“红白理事会”,操持全村的婚丧嫁娶事宜,过去有50多位成员。李要春入户时得知,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逐渐抬头,而且村民之间互相攀比。村里几年前推出过“红白理事会新制度”,反对铺张浪费,但一直没有实质落实。他与村支部、村委会成员商议,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,使这份制度得到完善并落实了下去。

  李要春说,对于红白理事会的改革,也有人不太支持,自己和村干部就挨个去做工作。因为和村民们有了感情基础,大家都特别支持。“你说出来的东西,老百姓能理解;你推动的事情,老百姓能支持。”

  村支书李广恩感慨,老百姓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,只要为他们办事,他们就不会用“假脸”面对你。“老百姓是最好的考官,他认可的话,那说明你干得好。”

  三年变成村里人

  27岁的刘春平在这里做了两年大学生村官,天天与李要春共事,也在他耳濡目染下学会细心、耐心地跟村民打交道。她说,从李要春身上学到,做群众工作,耐心是第一要务。

  李要春则说,做基层工作,和老百姓打交道,最根本的是用心,你能感觉到他的真心,他也能感到你的真心。

  他下乡3年的一个深刻感受是,“老百姓真的特别朴实”。每当为村民办完一件事情,看到对方的表情,听到对方的语气,他能感觉到对方真的拿自己“当亲人”。

  他说,当上村级事务助理对自己来说是个“质的飞跃”,好像真的在这里扎了根。“我是从一个静海人,变成了宝坻人,变成了周良人,变成了村里人。”

  这些村里人也没拿他当外人。有人串门时会给他办公室送来煮熟的新玉米。村民崔泽菊告诉记者,村里人公认,这小伙子“真不赖”,“就跟自己兄弟一样”。

 

(作者:未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