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时评
群众才是最后的“把关者”
时间:2014年08月22日信息来源:不详

随着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、开展批评环节进入尾声,各活动单位也陆续拿到了对照检查材料的“通关审批”,如愿以偿召开了民主生活会。有人感叹:“磨了一两个月,材料修改N次,总算过关了!”

的确,为了把材料修改到位,领导干部们还真下了一番苦功,查找问题、剖析原因、整改措施,哪一点不是改了又改,磨了又磨,现在总算像模像样地“交了差”,是不是该松口气了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材料过关不等于活动过关,纸面上的整改措施能否“精准落地”,还得由群众来“把关”。

首先要打开“大门”。如果仅仅是三五几个班子成员关着大门开会完事,场面再热烈,言语再辛辣,也不过是一场自娱自乐的闹剧,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,自然难以服众。因此,民主生活会之后,必须尽快将相关情况进行通报,及时晒出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。问题是否找准,措施是否得当,听听群众的意见。只有按群众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整改落实、建章立制,并不断调整改善,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走出“群众路线”。

其次要挤掉“水分”。群众的眼光是挑剔而犀利的,如果只是高喊几声大而空的口号,企图拿一堆“水货”来忽悠群众,恐怕十分困难。群众只认一个字,那就是“实”。要想过关,还非得拿出点实实在在的“干货”不可。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联系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,不仅要回应群众,更重要的是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时间表、路线图,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,即知即改,立行立改。对于部分因客观原因确难马上解决的,要向群众讲清楚,并提出解决思路,给群众以承诺。

再次要诚实守信。“人无信不立,政无信必颓”。有些领导班子及成员,为了临时过关做出各种承诺,在活动结束后却迟迟不肯兑现,最终使群众的希望落空。如此出尔反尔,一方面暴露出某些单位追求形式主义的急功近利之心,另一方面也显现出某些领导的眼光不够长远,措施的制定过于草率。无论如何,其带来的结果必然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。答应群众的事,就一定要做到。只有诚心兑现承诺,以实际行为来保证整改落实的真实性,活动才能真正过关。

一句话,群众说好,才是真的好!

 

(作者:未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