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设农村标准化党支部 创建示范化党支部
下活“四步棋”抓好村“第一书记”工作
时间:2015年06月12日信息来源:不详

    今年来,我市把抓好村“第一书记”工作作为夯实农村工作基础,加快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,出台第一书记考核管理办法,坚持“四注重四确保”,下活“四步棋”,有力推进了村“第一书记”工作的开展。

    注重选派任用,下活“源头”棋,确保选准人。按照“好中选优,优中选强”的原则,要求选派的“第一书记”,必须是政治素质高,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强,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党员干部,注重从市委评定的“好干部”中选派,并保证副科级以上干部占选派干部的30%以上,选派中坚持“三不选”:年度考核不称职的不选、群众满意度不高的不选、工作作风不实的不选。采取组织动员、个人报名、党组(党委)集体研究、并经组织部门最后审定的程序确定,充分保证选派干部的质量。在选派过程中,对部分单位推荐选派不符合条件的10余名党员干部,坚决退回原单位重新选派。共选派了115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担任村党支部“第一书记”。

    注重任务落实,下活“责任’棋,确保任务明。 要求“第一书记”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,党组织关系转至任职村,将“第一书记”职责定位在“抓党建、谋发展、促和谐”三大任务上,确定了“加强村级组织建设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、发展公益事业、密切联系群众、搞好安全信访维稳”等6项硬任务。截至目前,全市“第一书记”累计走访群众6500余人次,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160余件,协调矛盾300余起,提供帮扶资金560余万元,引进项目312个。

    注重管理约束,下活“制度”棋,确保管得好。一是建立三级共管机制。市委组织部负责统一管理,做好选派“第一书记”的规划、指导、协调和监督;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负责日常管理,对“第一书记”进行任命,纳入村干部管理队伍,做好对选派“第一书记”日常工作的考核;选派单位负责协助管理,保证“第一书记”在村工作的时间,在经费和项目上予以大力支持,选派单位领导定期到“第一书记”任职所在村进行走访和指导工作,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。二是健全督促督查机制。实行月督查通报、季调度总结。由市委组织部牵头,成立督查组,采取不打招呼、随机抽查、实地查看等方式对“第一书记”到岗到位及工作成效等情况暗访检查,对无故不在岗或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通报批评。每季度选择一个乡镇 (街道)召开调度会和现场会,对“第一书记”工作开展进行调度和小结,促进“第一书记”之间相互交流,取长补短、共同提高。三是严格纪律约束机制。严格纪律要求,明确“第一书记”必须遵守“九个不准”,要求村党支部“第一书记”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2天,在村住宿不得少于12晚,严格请假制度,连续请假5天以内的由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批准,连续请假5天以上的由市委组织部批准,一年内请假累计不得超过15天。四是规范考核评价机制。坚持把平时考核、年终考核、任期目标考核相结合,细化考核内容,把6项硬指标分解为33项具体任务,明确计分办法,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。建立群众测评体系,群众测评中不称职票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一或量化评分低于60分、经考核组认定个人确实存在问题的,原则上当年评为不称职。

    注重激励保障,下活“导向”棋,确保动力足。一是落实待遇保障。明确村党支部“第一书记”在原工作岗位的政治待遇不变,其工资、奖金、福利等待遇由原单位照发,其下乡补助按中心工作标准计发,生活费和交通费根据在村实际工作情况由派出单位给予一定支持。二是积极推介典型。在武冈市基层党建工作简报设立“第一书记”工作专刊,每月刊发两期以上“第一书记”专题简报,在武冈电视台、武冈新闻网、武冈党建网等媒体开辟“来自基层最美声音”专栏,宣传先进,鞭策后进。目前已刊发“第一书记”专题简报5期,程容清、李代连等一批优秀的“第一书记”先进事迹在武冈电视台、武冈新闻网等各大媒体得到了广泛宣传。三是强化激励手段。探索建立末位淘汰制。要求“第一书记”每月一次总结汇报,各乡镇(街道)对“第一书记”的6项指标完成情况、出勤情况等实行月排名通报,对连续排名乡镇(街道)倒数,且在村工作开展效果不佳或群众反响不好的,实行末位淘汰,排队促尾。确立政治激励保障。选派村党支部“第一书记”年度考核评优不占派出单位和派驻乡镇(街道)指标,由市委落实专项指标进行考核评定,对表现优秀的“第一书记”予以表彰,并列为后备干部,跟踪管理,重点锻炼,适时任用。

 

(作者:未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