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冈党建网-中共武冈市委组织部> 基层党建> 时代先锋> 浏览文章
他不是慈善家,可这些年却先后救助几十个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;他家不是救助站,可吃饭时每天总有几十人吃饭;他每月有上万元的收入,可还总是入不敷出;他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之间为学生送饭做饭,可自己总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陪家人吃完一顿整饭……他--就是武冈二中退休校医、现年78岁的廖名国老师。
>>是心灵导师更是人生指路人
1942年,廖名国出生在武冈安乐乡的一个富裕家庭,初中毕业后廖名国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武冈师范学校。1960年,广州军区部队文工团来学校特招文艺兵时,看中了这个长相英俊,能歌善武的帅小伙。就这样,廖名国来到了部队,成为了一名歌舞剧演员。然而,因为一次扁桃体手术,医生告诉他从此不能过量使用嗓子后,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舞台。廖老师回忆说:“那段时间,感觉人生都坍塌了,看不到前面的方向,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。”但好在部队领导也不舍他就此退役,将他送到广州军医大学去学医,希望他毕业后留在军区医院当医生。
从演员到医生,角色变换很大,但他对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变。廖名国照样是那个爱说爱笑,阳光帅气的小伙子,医院领导都很喜欢他。1972年,廖老转业到了娄底,不久调回武冈,最初在新东小学当了一年教师,后调到武冈四中当校医。在四中当校医期间,当时学校有个司马冲的学生叫李小斌,家里很穷,交不起生活费。廖老师了解情况后,主动找到他,叫他吃住在自已家里,直到完成学业。如今的李小斌事业有成,每年春节都会到廖老师家拜年,不忘当年的救助之恩。
廖老师不仅是个校医,更像一个心理医生,他会用朴实的道理给迷涂中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。在二中当校医期间,原四中毕业后考上湖南省林业学院(现更名为林科大)的郑子华同学,毕业后分配到武冈国营林场当职工。当时单位正在改革,事务比较少,因此他经常去二中找廖老师聊天。可每次来时,看到廖老师总是忙得团团转,再一想自己刚毕业一身抱负似乎无施展之地,心情不免低落。经过一段时间观察,廖老师发现了郑子华的不对劲,便认真地找他谈心:“如果你有志向,那你可以去考研究生,知识改变命运啊……”一席话,使郑子华茅塞顿开,此后他不再浑浑噩噩的过日子,空闲时便认真复习考研知识。最终,郑子华考上北京公安大学的研究生,毕业后又读了博士。现在,每年重要节日廖老师都会收到他的祝福电话,称廖老师是他人生的指路人,言语中满是感激。
>>是职责所在更是义不容辞的天性
1996年,廖名国从武冈二中退休,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受聘于武冈云山医院做了一名门诊医生,每月的工资收入加退休金有一万多元,但他依然住在二中里的一栋职工楼里。那是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的老式楼房,总面积只有四十多个平方米,虽然家具陈旧,设施不全,但他家却是一些孩子们的乐园。廖老家的大冰箱里放满了买来的各种菜,两个衣柜里整齐地叠满了衣服。廖老告诉记者,这些衣服都是孩子们的,每人放一个地方,这些学生都来自城里的不同学校,有的是学校认识的,有的是在医院看病时认识的,有的是慕名而来寻求帮助的,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——都是家庭贫困或家里缺少温暖的,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已的家,把廖老师当成自已的爷爷。
2019年秋的一天,龙溪镇三水村一个叫黎前庄的学生,在云峰读书时不慎摔断了脚,同学将他送到武冈都梁医院治疗。同学问他家里亲人的电话时,他眼圈红了。因为他妈妈在广州打工,姐姐在长沙读书,身边没有什么亲人,这时他想到廖老师。廖老接到电话后,主动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,按时给他送饭,帮他洗澡洗衣服,又给生活费,后来廖老还亲自找到当地政府帮学生解决了低保。廖老对学生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的照顾,感动了医院所有的人。
在邓元泰镇有一个叫肖俊杰的学生,在丰育中学读初二,因疝气手术而住到云山医院。廖老在查房时,看到肖俊杰只有年迈的奶奶在身边照顾。询问中得知,孩子的母亲因家里贫困离家出走,父亲在深圳打工。自此,廖老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重任。为方便学生康复,廖老将学生接到自已家里,并雇专人每天去接送。
>>是陌生人更是贴心人
廖老师不仅对学生如亲人,他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会慷慨解囊。1997年,廖老来到深圳看望老朋友,在他和朋友去外面散步的路上,廖老突然发现荔枝树下躺了一个人。职业的敏感使他来到那个人身边,发现这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,他用手去摸病人的额头,发现烫得较历害。他马上叫人帮忙将病人抬到附近凉亭。通过简单的救助,小伙子苏醒了,通过询问得知小伙子是山东人,独自一人外出闯荡,不想突然头晕发烧,而自已还没有找到工作,身无分文……当廖老得知小伙子没钱进厂(当时入厂要交押金),便马上带着小伙子买了床上用品,并在接下来的几天,放弃了游玩的行程,带着小伙子四处找工作并为他垫付了2000多元的进厂押金。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,廖老和这位年轻人也失去了联络,但廖老说,他相信爱心会给人带来向上和向善的力量,这份力量一定会在某个地方继续传递。
今年疫情期间,虽然廖老作为易感染人群,但他依然从大年初二开始主动回到门诊第一线。每天上下班途中,细心的他看到学校门卫每日站岗却只能吃方便面的情况后,他坚持一个多月每天从云山医院为四位守岗门卫打来盒饭。此外,他还自已熬制中药给附近的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送去,并向教育系统提出预防新冠肺炎交叉感染的建议,受到部门领导的称赞。
记者问廖老师:“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,从未感觉到累吗?”他笑着说:“前几天,我帮助过的一个叫廖淋的女孩向我报喜,她以优异的成绩报考了兰州大学,也许我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会有点辛苦,但是我辛苦一下,可能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,这样的辛苦从来不会让人感觉到累!”